向“新”提“质”这家量子企业“解锁”新未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安徽全力打造量子信息科创高地,目前已集聚量子科技产业链企业60余家。
作为量子产业发展的“国家队”,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信量子集团”)自去年成立以来,加速推进量子科技产业化落地,交出了一张新质生产力加速生成的出色成绩单。
科技引领 发力创新赛道
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交付了一款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此款芯片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芯片比特数量的纪录,后续还计划通过量子计算云平台等向全球开放。这背后,是中电信量子集团围绕量子计算技术发展,完善量子产业布局的缩影。
“依托中国电信的云网能力,能够推动量子技术走出实验室,与具体业务场景相结合,从而发挥出技术优势,赋能千行百业。”在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看来,量子科技是典型的“国之重器”,对高科技发展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中国电信已积累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初步具备产业链的聚合主导能力。
“技术和产品必须在实际使用中不断迭代,实现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谈及与中电信量子集团的合作,国盾量子副总裁唐世彪表示,中国电信拥有覆盖全国的用户群体和服务渠道等优势,双方的战略合作有利于开展协同攻关,打通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在2023数字科技生态大会上,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了“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实现了“天翼云”超算能力与176量子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能力的融合,加速量子计算融入量子化学研究、新药新材料开发、能源气象模拟等场景。
“我们已经在同步推进量子计算技术的产品化,将尽快完成‘骁鸿’芯片在‘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的接入,加速量子计算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副教授梁福田说。
当前,中电信量子集团通过整合量子通信技术、国产商用密码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积极围绕产业、科技、人才、生态开展布局,推动量子科技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
产业驱动 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中电信量子集团展厅里,陈列着量子密话、量子安全模组、量子SIM卡等一系列量子科技产品。与此同时,展厅内的合肥量子城域网可视化大屏上,不断跳动变化的数字反映着通过量子网络加密传输的实时数据流向。
“相比于传统通信方式,量子通信因其密钥分发的随机性和解密的唯一性,在保密性方面拥有显著优势。”在中电信量子集团研发与运营中心副总经理、电信行业“大国工匠”罗俊看来,必须树立量子安全意识,构建新型安全基础设施。
自成立以来,中电信量子集团将量子安全技术融入中国电信主业务,不断推动量子安全成果转化,让越来越多量子科技创新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
“得益于政务场景的开放,合肥城域量子网建设正推动量子保密通信设备技术迭代。”国盾量子党支部书记、副总裁周雷表示,今年“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规模将继续扩大。
未来,这张城域网还将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应用场景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务,为千行百业提供量子安全保护。
企业搭台 构建行业“新”生态
不久前,国务院国资委按照“四新”即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再次为正在打造“世界量子中心”的合肥“添上一把柴”。
“依托人才优势和政策基础,合肥正在成为量子科技创新的高地。”谈及为何落子合肥,中电信量子集团副总经理王振表示,在合肥这片热土上,产业链上下游正深入合作,在创新支持、成果转化、试点工程、场景建设方面多管齐下,带动整个量子产业迸发出强劲动能。
自成立以来,中电信量子集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与人才培养。围绕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及核心产品清单,积极引入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依托“燎原计划”及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培养量子信息科技人才队伍。
“科学家决定量子科技领域高度,我们大力推进人才领先战略,打造首席科学家、青年科技研发人才、研发工程师三支队伍。”王振介绍,集团通过“双聘双跨”柔性引入了业内量子科技、密码领域顶尖科学家,身兼量子创新院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多种身份的彭承志正是其中之一。
在培育人才队伍的同时,集团还积极开展“量子科技中国行”主题活动,普及量子科技与产业知识,并联合13家企业共同开展“量子信息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加快完善量子保密通信组网、运营、应用、认证的完整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量子产业生态,推动量子技术进一步走向应用和市场。
“未来,我们将继续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发挥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量子科技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和产品创新研发,抢占‘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制高点’。”吕品表示。(汤阳 李东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