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会”点燃科技创新“强引擎”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市委、区委全会以及今年的省、市、区新春“第一会”,均把科技创新作为2025年工作的首要任务进行部署。2024年,相山区委把打造活力涌动的科创强区作为“七个强区”建设的首位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绿色食品(生物科技)、电子信息主导产业,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强研发平台,科技创新进程明显加快。2024年,相山区科技创新指数在全省45个城区中排名第31位,位居三区第1。创新成为引领相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按照“建机制、优服务、聚英才”的思路,深入实施科创强区战略,学习借鉴江苏太仓市、合肥新站高新区等地先进经验,结合相山区情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台《相山区科创孵化器建设及相关扶持政策(试行)》。加大对孵化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奖补力度,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我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提供强力支撑。2024年全区科技创新投入6608万元,连续四年处于增长态势。
二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组织27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87家企业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支持辖区重点企业争创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质扩面,全年申报省级平台1家,市级平台7家。淮速引擎众创空间成功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创辉智巢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淮北分中心(相山孵化器)签约落地,不断完善创新生态。
三是科技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成功举办安徽“双创汇”·淮北2024科技成果春季(相山)专场对接会,有关高校院所专家团队、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投资机构代表、相关企业代表等140余人参加,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出席并致辞,进一步精准匹配科研供给与企业需求。找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发力点,组织申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项,翌光科技、人良生物申报2024年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分别获省市扶持资金200万元。推动徽香昱原、贝宝食品等企业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18项,登记科技成果88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26.91亿元。
四是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加大资源服务力度。推荐相品智能、吉源食品、敬安农业3家企业与4名教授、研究员签订科技副总合作协议。深入企业车间,详细了解企业技术需求、要素需求、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情况,走访企业58家,梳理科研项目攻关需求21项。围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技术合同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方面企业需求,举办“银企服务对接会暨创新公开课”“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训暨科技政策宣讲会”等活动3场,培训服务企业215家。
2025年,我们将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努力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一要打造协同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淮北分中心,支持翌光科技等企业建设产业研究院,高质量建设集产业加速器、检测、研发、科研转化孵化为一体的安徽省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研发中心。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政产学研资用孵”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二要激发活力型创新主体。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分行业、分阶段进行培育并跟踪反馈,推动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持续选派“科技副总”到企服务,优化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扶持计划,实施区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构建梯度分明、目标明确、衔接紧密的技术攻关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三要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主动对接长三角、淮海经济区及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拓展更多元、更高层次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撬动更多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相创新创业、优质科创项目落地相山,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四要构建开放型创新生态。开展科技金融协同行动,打造政府引导带动、产业基金引领、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引导国有资本和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与创业种子基金,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