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00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1-07-27 10:22 字号:

尊敬的民进淮北市委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提案,我局为主办单位。局党组认真研究分析,认为提案对我市科技创新现状的分析切合实际,所提出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4个方面的建议科学、合理、可行,找准了抓好科技创新工作的切入点,要求把提案建议贯彻到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践中去。

现就提案建议落实情况逐条答复如下。

一、提案建议落实情况

(一)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1. 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结合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先后发布实施《淮北市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施方案》(创新办〔2020〕1号)、《关于实施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淮政办秘〔2021〕4号)、《推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淮政办〔2020〕22号)、《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淮发〔2021〕16号)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采取奖补、资金配套、贷款贴息、股权、债权投入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成长。

2. 加大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力度。深入开展“四送一服”,走访园区、企业92家,及时掌握企业发展现状、创新水平,重点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难题。分县区、园区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兑现政策宣讲;举办各类科技下乡、科普宣传、政策解读培训活动10场次,培训科技人员600人次;举办网上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展示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宣传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典型事例20余件。加强省科技奖提名服务,完成省科技奖提名项目42项;联合安徽三祥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开展省科技重大专项线上申报指导服务;组织召开企业研发创新统计培训会,邀请省统计专家授课,全市150余名企业代表参加会议;加强知识产权服务,邀请70余名专家二次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资料评估审核;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市高新区举办以“科技创新 决胜未来”为主题的2021年淮北市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全市44个参赛项目参加比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3. 积极落实科技创新政策。2021年以来,已拨付2019年度科技重大专项中期资金552万元、2020年度科技重大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省重点研发计划5项,获批省研发资金270万元。推荐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项目2项、推荐省科技重大专项52项。及时启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补助、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政策奖励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兑现工作,8月底之前将向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兑现奖励补助资金4000余万元,较往年提高30%以上。认真落实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拟兑现奖励“三首”产品研制和示范应用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等支持项目177个,拟支持资金2931.4万元,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将很快落实到相关企业。

(二)进一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召开全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作座谈会,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织重点创新平台赴上海、南京、合肥、芜湖等地考察,学习借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运营管理经验,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创新研究院、芜湖市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等进行深入探讨,学习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方案、支持政策、绩效管理等工作经验。

1. 建设安徽省陶铝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组织上海交大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聚焦国防、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领域,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在2021年4月12日召开的省科学技术奖励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推进大会上,依托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建设的安徽省陶铝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省政府授牌,跻身全省重点建设的“一室一中心”之列。6月7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天伟到上海交通大学对接工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吴旦等就深化市校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重点探讨了提升陶铝产业层次、促其更大更强和拓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卫生健康优质资源、共建医联体,支持淮师大学科建设以及互派青年干部挂职、人才培训等具体合作事项,并就近期赴省科技厅交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等事项达成一致意向。

2. 加强与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调对接。召开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专项扶持资金审核委员会专题会议,议定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完善三方共建合作协议及联席联动长效工作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和工作效能。组织开展2020年度绩效考核和专项资金审计工作。

3.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华润金蟾加快实施省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方案。推进市高新区先进能源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循环经济研究院等组建工作。支持骨干企业对标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创建标准,积极争创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进一步加快创新主体培育。

1.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确立工作目标,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20—2022年,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80家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0家以上,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入围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4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以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同时,加强对科技企业培育的支持力度。对首次认定为“安徽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的,给予一次性2万元奖励;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连续通过认定的企业再给予10万元奖励。对整体迁入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对科技服务机构成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10家、15家及以上的,分别给予2万元、5万元、10万元奖励。对首次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产值增幅达15%和20%以上的,择优分别给予5万元和10万元奖励。

2.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辅导与“四送一服”工作有效结合,上半年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题培训9班次,培训科技人员600人次,深入100余家科技型企业开展走访帮扶工作,指导95家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工作、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统计资料、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材料。联合县区、园区科技主管部门加强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监控、指导,将县区、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运行调度。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辅导培育,通过开展“卡脖子”技术项目征集、推进企业挖掘申报发明专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研发管理等举措,加强市、县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库、培育库建设。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势头,1-5月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27.4%。推荐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

(四)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 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淮创新创业。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意见》,围绕锂电池、光电新材料等领域,主动对接大院大所,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上半年推荐申报省科技厅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淮创新创业项5项,落实市县扶持资金4200万元,拉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8689万元,申报争取省扶持资金2500万元。

2. 加强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一是加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考核工作,推进“双创平台”提档升级。对标省级平台认定条件,对全市10家双创平台开展赋能提升行动,组织双创平台外出考察学习,邀请平台运营专家来淮现场指导,不断提高全市双创平台运营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8家双创平台获省科技厅认定备案,其中2家获科技部认定备案,2家双创平台在省绩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孵化面积达到17.26万平米,在孵企业425家,创业团队82个,实现就业4573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新增专利44个,营业收入4.36亿元,实现税收1600万元。二是坚持保证质量、逐步增加数量的原则。新认定备案3家双创平台,全市双创平台数量达到13家。同时积极谋划培育后备力量,在县区双创平台清“零”基础上,提出园区清“零”目标,要求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至少建设1家双创平台,将杜集区段园经开区农民工返乡孵化平台、高端装备智造孵化器、杜集区科创大厦智慧港,淮北师范大学烈山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众创空间,高新区铝基孵化器、新材料孵化器、生物制药孵化器,相山区大学科技园,濉溪县氢能源孵化器、电子信息众创空间等一批双创平台纳入培育计划。

3. 深入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拓宽企业成果转化资金渠道。入库省、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3项,目前1个项目已通过省成果转化基金投资评审。加强区域创新合作,与徐州等联合创建淮海经济区创新联盟,组织参加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展。与中科联合科创合作开发“淮北市科技成果转化云平台”,加强信息化服务。争取安徽科技大市场在淮设立分支机构。向中科大技术转移中心推介我市企业技术需求,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氨回收工艺技术研究”等4个项目开展前期对接。联合淮师大开展“百家高企进高校”系列活动。分三批组织全市1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走进淮师大,对接合作项目16个。拓展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领域,加强与中科院、上海大学、天津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交流与合作,通过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及省重点研发项目凝练,推进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或开展联合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1-5月份。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54项,登记科技成果141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36亿元,位居全省9位。

4.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结合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实际,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支持陶铝新材料开展科技前沿技术研究,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实施科技部重点专项“高性能陶铝活塞产业化”,已实现陶铝活塞80万只活塞的生产能力,年产500万只高性能活塞生产线正在抓紧建设。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省定向委托科技重大专项“纳米陶瓷颗粒(TiB2)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料大飞机蒙皮研制”,已解决我国大飞机制造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加强组织、人才队伍、创新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快陶铝技术成果转化步伐。上半年,围绕铝基、碳基、硅基、生物基、小麦育种等主导产业和技术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凝练,开展关键技术攻坚,共推荐省科技重大专项52项。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重点做“十四五”科技创新谋划工作,对标全省科技创新规划和淮北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全面总结“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效,查找问题,分析形势,进一步理清“十四五”发展思路,科学设定发展目标,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保障措施。下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发力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发展。结合“四送一服”,分县区、园区举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训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宣传、解读。指导科技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成果转化、提升研发管理水平,调整充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培育企业120家以上。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度,提升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保持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平稳增长。

(二)持续发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五群十链”产业发展,支持县区、园区引进高校院所、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团队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逐步实现产业技术研究院县区、园区及主导产业“两个全覆盖”。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战略合作,建设合作平台。把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和产业基地建设作为重点,以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目标,加强研究院软硬件和人才团队建设,支持研究院开展基础研究和规模化应用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卡脖子”技术创新研发。同时,依托与上海交通大学良好合作基础,采取市、校共建的方式,在煤化工新材料、环境保护、人口健康、生物医药、人才培养等领域拓宽合作范围,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加快推进组建高新区先进能源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循环经济研究院,指导研究院明确发展方向、研发重点、创新任务、远景目标。推进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工作,引导企业对标申报2021年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推进华润金蟾药业公司中药配方颗粒省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陶铝研究院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建设,加强规范运行管理。加强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专项资金审计、绩效考核工作,支持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市“双招双引”工作和“五群十链”产业发展,有效开展工作。

(三)持续推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科技创新研发投入资金奖励政策,提高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性。兑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市、县(区)财政奖励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准备金制度,激发更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研发投入统计服务工作。建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包保联系制度,指导规上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级建筑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加大研发投入归集与统计。

(四)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启动市科技重大专项凝练立项工作,围绕“五群十链”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突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目标,凝练立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15项,落实研发资金150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亿元以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兑现工作,支持科技型企业充实研发资金。跟踪做好省科技重大专项专家评审及立项工作,争取更多的省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我市。加强科技项目管理,推进完善项目研发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办法。完善科技诚信制度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研发诚信氛围。

(五)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年内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以上。以高新区、科创大走廊和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为主要载体,结合招商引资,加强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承接人才、技术、产业转移。重点引进上海、苏州等铝基、碳基、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中间体等领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以股权、债权方式给予团队资金扶持,形成支持创新创业合力。落实科技服务业扶持政策,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创新研发基地、科技中介服务等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力度。做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省级复核及绩效考核工作,开展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建,推进双创平台提升运营质量。


                                                       2021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