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2021年,市科技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坚持科技“赋能绿色转型发展,助力创新淮北建设”,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提质为抓手,科技创新发展成效良好。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7家,总数219家,增长44%,增幅全省第一,综合考评全省第二。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20.3亿元,增长21.4%,R&D占GDP比重1.82%,增加0.27个百分点,综合考评全省第二。完成企业技术合同吸纳额71.6亿元,增长214%,输出额35.5亿元,增长548%,综合考评全省第五。实施省市科技项目23项,获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支持项目4项,市级财政科技研发及政策奖补资金5600万元,登记科技成果470项,获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备案外籍院士工作站2家,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为近年最好水平。
一、202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围绕转型发展创新淮北建设,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
一是全面总结“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效,做好发展基础分析,查找制约发展问题,夯实“十四五规划”编制基础。
二是对标全省科技规划和淮北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清“十四五”发展思路,科学设定发展目标,突出科技创新赋能绿色转型发展、助力创新淮北建设支撑作用,明确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项目。
三是招标专业团队编制,深入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论证,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予以印发,将对新阶段淮北市科技创新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高新技术企业较快增多
一是强化工作帮扶。结合“四送一服”,借力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简称高产)发展评议,督促县区、园区加大高产发展力度,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简称高企)培育帮扶,深入120余家科技型企业,指导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工作、做好高产发展统计、提升高企申报质量。
二是强化技术指导。针对企业反映创新难题,邀请专家教授,指导技术攻关。邀请合肥纳核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及中科大教授深入淮北龙太电气公司,指导制定“智能焊接机器人”项目攻关方案;推进“五群十链”产业创新发展,特邀上海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文荣教授作“淮北市锂电池产业链水平提升专题报告会”。全年组织高产发展、产业链提升等专题报告培训12次,培训企业管理及科技人员800余人次。
三是强化政策落实。兑现高企认定、高产发展财政奖补资金1900万元,对高产发展成效突出的县区给予通报表彰,对作出贡献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奖励,调动了县区(园区)和科技服务企业培育高企、发展高产的积极性。
(三)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学习借鉴合肥、芜湖等地经验,围绕“五群十链”产业发展,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上海交大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淮北矿业注册2亿元组建“淮北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加大安徽理士电源组建“先进能源研究院”、华润金蟾药业创建“中药配方颗粒省重点实验室”帮扶力度,加强皖北煤电集团、中煤科工集团淮北爆破研究所、安徽建业科技、安徽矿机装备等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工作。
二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围绕“五群十链”强链补链延链,凝练科技项目。邀请省专家开展科技计划项目凝练专题培训。组织省科技专家,对拟推荐申报的省科技重大专项及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进行专家评审。实施省、市科技项目23项,其中市科技重大专项17项,支持市级财政研发资金1700万元。
三是制定落实《淮北市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研发投入归集、统计专题培训会议6次,深入20余家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现场指导科技项目谋划、加大研发投入、做好研发经费归集等工作。加强与教育、经信、统计等协调联动,合力推进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双十强”等奖励资助政策,兑现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资金700万元。
(四)强化政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一是高层推进与高校院所对接。淮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率队赴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宣传淮北产业发展,推进合作项目研发,商谈全面合作事宜。与安徽大学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科技大学达成共建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意向,推动华润金蟾药业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共建省重点实验室工作。
二是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淮创新创业。制定《关于加快集聚产业人才推动“五群十链”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进一步明确人才团队项目扶持政策。深入企业调研,陪同企业赴高校院所对接考察,牵线淮北万邦科技公司对接中科院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所专家洽谈“新型环境污染成因分析及监测”项目、淮北皇苑新能源科技公司对接中科院物理所专家洽谈“生物柴油”项目,推进科技人才成果与产业资本衔接。获省立项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4项,引进副高以上科技人才29人。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发挥企业成果转化主体作用,兑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扶持资金360万元,支持企业为主体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提升企业科技成果研发、熟化能力,备案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加强科技成果登记、展示、交易,安徽碳鑫科技6800万元引进的“60万吨/年甲醇制乙醇”等一批科研成果在淮转化发展。加强成果转化金融支撑,入库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3项,获1000万元基金支持。与建行、交行淮北支行加强合作,获金融科创e贷654.4万元支持。
(五)优化创新发展良好生态,强化科技支撑引领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淮北市进一步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施方案》。市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奖补和研发资金5600万元。
二是加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制定《淮北市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五年行动计划》,转发省《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科技培训23场次,培训农户2200余户,发放资料4000余份。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集成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乡村振兴科技项目11项,支持乡村振兴科技经费200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各类研发机构偏少,产学研合作基础较弱。
2.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少、引进难,人才要素支撑不够。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助力“五群十链”强链延链重要的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聚焦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活力更足的创新淮北”,科技赋能“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实施“百家高企”、“十大创新平台”、“亩均科技产出”、“创新环境优化”等四大提升行动,强化“双招双引”助力高产发展、政产学研用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攻坚助力“五群十链”产业技术提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等四项重点工作,为“五个淮北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二)主要目标
初步构建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登记科技成果450项,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2%;实施省市科技重大专项30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个,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争创国家级省级“双创平台”各1家、省重点实验室1家。
(三)重点工作
1. 强化“双招双引”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聚焦“五群十链”延链补链强链,树牢“科技招商”理念,统筹好全市锂电池产业链工作。以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双招双引”,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招引科技人才团队项目6项,高新技术企业净增40家以上,实现高产增加值增幅10%。
2. 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大院大所合作,推进安徽科技大市场淮北分市场建设,支持陶铝研究院、中科(淮北)产业研究院做优做强。2022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20项,组建产业研究院2家,争创省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及省“双创平台”各1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2%。
3. 强化关键技术攻坚助力“五群十链”产业提升。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五群十链”等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陶铝研究院联合上海交大及上下游企业组建陶铝新材料创新联合体,支持淮北矿业推进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融通创新。2022年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1家,实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制度,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25亿元。
4. 强化科技改革激发创新发展活力。适时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淮北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加大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吸引创新要素在淮集聚。推进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等科技改革。高质量举办“科技创新决胜未来”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周”等科技活动,让全市上下处处涌动创新创业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