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安排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3-02-21 16:22 字号:

2022年以来,市科技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年度目标管理任务,坚持“抓项目、促投入,育高企、强主体,推合作、助转化,建平台、聚人才,优服务、促振兴”,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稳中有进。全社会研发投入较快增加。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25.15亿元,较上年增长23.8%,R&D经费占比2.06%,同比增长0.24个百分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大。实施省重科技大项目3项、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立项市科技重大专项15项、疫情防控专项4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再创佳绩。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90家,净增69家,为历年最好成绩;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4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制定《淮北市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高层推进产学研合作活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80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14项,培育推荐省重点实验室9家,备案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完成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56.46亿元,登记科技成果789项。科技民生支撑强劲。选派市、县区科技特派员427名,实现行政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新招录大学生科技特派员43名,立项实施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医疗卫生等科技民生项目31项,支持省市财政研发资金900余万元。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抓项目,促投入。围绕“五群十链”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部署创新链。 立项省科技重大项目3项、省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2项,获批省科技研发资金440万元。立项市科技重大项目15项、“揭榜挂帅”项目2项、市疫情防控项目4项。开展企业研发投入“双十强”项目评比,兑现省级研发投入奖励150万元,组织开展年度科技政策兑现,拟兑现市级重大专项、研发投入奖补、高企三年倍增、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运营奖补、省级奖补配套等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奖补6583.98万元。

2.育高企,强主体。持续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0-2022)》,强化省-市-县三级培育库建设、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梯次培育,推进优化科技营商环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奖补政策,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帮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再创佳绩.当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9家,总数达到290家,同比增幅31.2%。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34家,同比增长27.5%。。

3.推合作,助转化。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组团赴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对接产学研合作事宜。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要、骨干企业技术需求,推进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80项。加强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交易工作督查、调度,完成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56.46亿元。

4.建平台,聚人才。修订《淮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淮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价办法》,强化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培育,争取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备案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配套落实市委28号文件,拟定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5项配套政策,引育中科九衡、上海龙虹、新宏昌、享锂电子、汇而吉生物等14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淮创新创业项目。

5.优服务,促振兴。强科技强农,出台《淮北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措施》,新备案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3家,选派省、市、县区科技特派员422名,实现308个行政村(涉农社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培育科技特派员标杆点、示范点选育6个。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实施种源攻关等涉农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3项,获批省财政研发资金44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支持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执行的科技创新政策为2017年7月6日印发的《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暂行)》(淮政〔2017〕31 号),已经执行5年,政策支持创新发展的效应在递减,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创新平台对“五群十链”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撑能力弱,企业建设创新平台的主体意识不强,创新平台建设需要的高层次核心人才团队、行业顶尖人才和学科领军人才数量不多。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幅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2023年工作安排

(一)总体思路

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城市定位,努力实现科技产业一体化。按照“543210”总体工作布局,即:实施“科技企业扩量提质、创新平台提升、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人才团队引育”5大专项行动,做强“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4大创新平台,提升“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煤化工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濉溪开发区铝基复合材料国家火炬特色基地”3大创新载体,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长三角一体协同创新合作”2大合作,聚焦我市经济发展的10条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市县联动,形成合力,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提供更多强劲动能。

(二)主要目标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完成32.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净增96家总数达到386家,登记科技成果500项,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80亿元,实施省市科技项目20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个,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争创省级创新平台3家。

(三)重点工作

1.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一是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对照《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市高新区围绕“创新能力和创新活跃度”、“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绿色发展和开放创新”等创新指标,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抓手,不断提升高新区创新发展实力。 

二是推进煤化工高分子材料基地深化与中科院大连物化所、安徽大学、天津大学的合作,加快推进煤化工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不断延伸做强煤化工产业链。

三是支持濉溪、杜集2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加强特色产业工艺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强化科技招商工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规模。

2.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有效供给。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实施意见》,制定配套落实政策措施,明确各县区、园区2023年-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目标任务。

二是围绕“五群十链”产业技术升级需求,合理布局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产业研究院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创建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2023年布局建设市级创新平台30家。

三是加大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创建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自建或联合高校院所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和企业研发中心3家。开展国家级双创平台、创新平台等创建工作,力争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平台1-2家。落实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

一是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双十强”奖补政策,支持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

二是鼓励淮矿集团、皖北煤电、淮北师范大学、陶铝研究院、爆破研究院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三是聚焦“五群十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梳理“卡脖子”清单,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支持陶铝和铝基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中药配方颗粒、智能制造技术、氢燃料制取及其储运设备、种业及绿色食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

4.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  

一是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通过项目带动、政策奖补、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提升科技企业数量、质量。    

二是完善“双创平台”服务功能,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载体,提升孵化能力,培育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171家。引进一批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入驻市科创中心。

三是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建立企业“双链融合专员”制度,遴选一批有一定科研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链融合专员”担任“科技总监”,帮助企业凝练技术需求,解决技术难题。建立倒逼机制,将企业有无研发活动、研发机构作为省、市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必要条件。2023年指导主营业务收入 1 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的22家制造业企业及主营业务收入 5 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5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完成“两清零”任务。

四是常态化开展科技服务企业行动,指导企业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帮助企业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展技术研发活动,促进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行动方案》,全面落实《淮北市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发挥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席会议作用,落实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奖励政策,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认真做好 2023 中国(安徽)科交会参展筹备工作,展示我市最新优秀科技成果,强化科技金融对接,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招引工作。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制定“双创汇”工作计划,开展优秀科技成果和创新创业团队路演对接、创新创业者分享成功经历的“双创汇”,吸引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和资源加速向我市集聚。形成人人关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生动局面。

四是加快煤化工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推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淮北实现转化、产业化。

五是继续抓好淮北科技市场建设,发挥“羚羊”工业互联网科产平台作用,推进科技成果登记、交易。

6.加强科技强农,助力科技民生。

一是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完善科技特派员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四新”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与示范推广,2023年新增市级备案科技特派员50人。

二是支持高产、优质、多抗大宗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技术攻关。

三是支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煤炭清洁开采、资源高效利用及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食品(药品)安全等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持生物医药、中医药和人口健康科技创新发展。

7.深化对外开放,加强科技交流合作。

一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切实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安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到实处”指示精神,依托“鲲鹏计划”,深化与中科大在人才培养、医疗卫生和产业技术攻关等方面交流合作。

二是深入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大院大所合作,深化与安徽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大连物化所等的交流合作,做好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研发团队有效对接。

三是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和徐州市协同创新,建立两市科技创新信息共享交流平台,支持徐州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推动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在淮设立分中心,加强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交流合作。

四是支持我市优质企业和高校院所在沪苏浙联合共建“科创飞地”、“人才飞地”,建立研发孵化在沪苏浙、生产转化在淮的互惠互利合作模式。

8.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修订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整合设立科技创新5大专项,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着力提升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产出率。尽快出台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认定管理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

二是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贯彻落实人才评价改革精神,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科研人员,加大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评价指标权重,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奖励评选的重要依据。

三是改革科研攻关机制,坚持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导向,配套科技创新政策完善,修订科技项目评审、立项、实施、验收等全流程管理办法。把研发投入、人才团队、创新平台、税收贡献等作为立项评价的重要参考。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