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0131号提案的答复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3-07-31 17:43 字号:

尊敬的民盟淮北市委会:

您们在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我局为主办单位。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认为提案对我市科技创新现状的分析切合实际,提出的“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优化科技服务生态体系”等3个方面的建议科学、合理、可行,精准指出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全力以赴把议案建议贯彻到科技创新工作实践中去,全力推动淮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就提案建议落实情况逐条答复如下。

一、提案建议落实情况

(一)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

1.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一是支持企业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支持骨干企业对标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标准,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争创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联合上海交大、均瑶集团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聚焦国防、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开展陶铝新材料原位合成、组织调控、成型工艺和增材制造等核心技术研发,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已获批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南开大学共建新能源研究院,致力于新能源电池的研究开发。联合安徽大学共建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淮北矿业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安徽大学-安徽中鸣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在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揭牌运营。获批安徽杰博恒创航空乌克兰院士工作站、安徽理士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加拿大院士工作站两家省级院士工作站。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安徽理工大学共建深部煤炭资源智能绿色开采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安徽相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智能消防机器人系统与技术安全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全市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2家。二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围绕“五群十链”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落脚点,制定《淮北市双链融合专员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淮科秘〔2022〕65号),从2023年起,由市科技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等部门,每年选派20名左右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专员”,深入园区、企业,收集凝炼辖区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的技术需求,促进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引入科技成果在辖区转化,推动联合共建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平台,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协助县(区)开展双招双引,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1-5月份,选派“双链融合专员”30名,摸排企业技术重大需求44项,凝炼技术成果56项,“精准把脉”导向性开展产学研对接16次。

2.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一是支持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支持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出台《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淮政〔2023〕13号)“支持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15项(条)支持条款,其中设置市科技重大专项,聚焦省十大新兴产业、市“五群十链”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梳理“卡链”“断链”技术难题,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单个项目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遴选对“五群十链”产业发展影响力大、带动性强、应用面广的技术难题,实施“揭榜挂帅”,面向市内外科技英才征集解决方案。“揭榜挂帅”单项最高资助不超过500万元。同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生命健康、抗灾减灾、国家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研发,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构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贯通机制,单项支持不超过20万元。目前,正加快制订《淮北市科技创新及技术攻关项目管理办法》,拟将市科技重大专项、市“揭榜挂帅”专项、市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专项等项目统筹管理,以集中高效方式制定申报立项、专家评审、实施管理、评价验收等管理工作。二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根据2022年12月出台《淮北市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淮政〔2022〕46号)精神,组建由技术、财务、金融等领域专家构成的专家智库,加快制定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难题,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维度方式,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并结合科技创新政策及市基金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对可转化科技成果予以分类支持。以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活力,鼓励科技团队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科技团队创新创业,加快在淮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实行动态管理的专家智库已建成,《淮北市可转化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办法(试行)》正在征求相关部门及县(区)意见,拟报市政府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

3.推进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建设。为贯彻落实《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指引(试行)》(皖科区秘〔2022〕369号)精神,统筹谋划重点企业围绕产业联合高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一是推动重点企业建设中试基地。全力支持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南大学实施产学研合作,开展煤矸石高效脱碳工艺装备与技术开展研究,建设“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中试基地”,形成一套成熟的HH窑煤矸石脱碳的工艺操作方法。目前,总投资2.5亿元,年处理煤矸石107万吨95m2自热式高效脱碳生产线和HH窑及配套设施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0月份进入生产调试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台标准化综合利用煤矸石制备新型胶系列凝材料的示范性中试生产线,填补了国内外煤矸石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的空白,开拓了批量处理煤矸石的新局面。二是依托园区建设产业化基地。围绕国家高新区创建,发挥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财物等资源,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特种材料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和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陶铝新材料及铝基材料应用技术研发,积极打造安徽省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目前,围绕陶铝新材料产业化相关工作进展顺利,其中,陶铝新材料组份调控工艺技术研究获得突破,铸造工艺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变形工艺技术研究正加快进行,增材制造工艺技术试验及验证已获批立项,相关检验检测及标准化工作正有序推进;围绕陶铝新材料产业化构建的“科研+小试+中试+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链条基本形成,培育创立的相邦科技公司、陶铝新动力新产品均达量产阶段,相关产品已在航空航天领域实际应用,建设运营模式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

(二)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一是瞄准“五群十链”,构建投资基金体系。组建淮北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通过新设基金、优化和转承存量基金等方式,建立全阶段、多元化、立体化的投资体系,发挥国有资本杠杆功能,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附能力,构建产业服务生态链,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二是转承已设立的市创业投资基金、市科转投资基金,积极对接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二期,目前正在遴选子基金管理人。

2.建立早期基金的容错机制。一是制定出台《淮北市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淮政〔2022〕46号),推动淮北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淮北市科创基金投向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项目的比例均达到50%以上,将种子基金、科创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容错率进一步提高。二是我市现设立3支总规模3.01亿元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政府性投资基金,本着有效整合资源,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拓展基金服务功能,服务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坚持向上争取与联合县区同步发力,加强与过往业绩突出、产业资源丰富、募资能力强的知名基金管理机构合作,积极对接国家大基金、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省国资委“6+1”母基金体系、淮海经济区母基金等重大母基金等社会资本新设基金8支、重大项目专项基金5支,现正加快细化组建方案,明确基金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向、约束机制等主要事项。

(三)优化科技服务生态体系。

1.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一是按照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今年3月28日淮北市科技局与安徽科技大市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共建淮北科技大市场,打造融合全省科技成果供需服务,构建技术转移转化“一站式”信息服务窗口,推动技术转移资源、信息、经验的共享和扩散。同时以贯彻落实徐淮融合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为契机,积极对接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推进淮北分中心建设,打造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进一步丰富淮北科技大市场跨区域服务职能。二是出台我市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开展管理改革试点,落实有利于鼓励国有企业科技人员创新的薪酬政策,对国有企业重点科研团队实行工资总额单列管理。三是加快制定《淮北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提高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通过财政政策引导,降低企业和创业团队科研成本,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促进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用合作,激发区域企业和创业团队的科技创新活力;联动长三角和徐州市通用通兑,支持成果转化项目跨区域享受科技创新服务。四是鼓励转化收益分配,对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按成果转化收益给予不低于5%的奖励,奖金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

2.推进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专业化。一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针对技术转移转化设置政策(《淮北市产业扶持政策清单》已印发实施),累计引进和培育4家科技服务机构,主要围绕企业科技创新规划及组织实施开展服务,弥补企业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不强的短板。二是省、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案均明确要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建立由单位分管负责人牵头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目前淮北师范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已按要求组建运营。三是加强技术经纪人和“双链融合”专员培训。今年5月份优选8位符合条件的科技工作者参加安徽省技术经纪人培训班,我市专业经纪人总数累计达20人。积极推荐10位淮北企业家参加省科技厅举办的中科大商学院培训班,其中4位获入选。正加快推进会同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会商省科技厅,争取举办中科大商学院淮北培训专班,系统培养科技人才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市科技型企业偏少。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158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仅为24.96%。二是科技企业孵化能力较弱。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起步晚,数量和质量都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毕业企业数14家,仅占全省的2.09%。三是科技创新平台较少。国家、省布局的研发机构少,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合肥、芜湖等先进城市尚有较大差距。四是科教资源有限,本科院校仅淮北师范大学一家,基础应用研究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四个面向”,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育强创新主体和转化主体,强化中试孵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力争到2025年,当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00亿元,累计转化省内外科技成果300项以上,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累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产业化)基地3-5个。

(一)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加强研发、规范管理、集聚人才,促进更多规上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清单式闭环化管理,重点企业专人包保、精准施策。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纳入清单。开展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评尽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达标尽报”。对认定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县区(园区)联合给予奖补支持。

(二)做强做优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整合现有双创平台资源,优化财政支持方式,突出孵化绩效考核,按照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对孵化载体进行奖补,实现孵化平台从扩量向提升的转变。充分利用科创中心物理空间,引进高水平运营管理团队,集聚科技人才团队,打造双创平台新高地。依托省级园区,打造专业型孵化器,实现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达到600家。

(三)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双清零”行动。指导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活动,规范研发经费归集填报。推动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的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指导企业按照有研发场地、有研发设施、有研发经费、有研发人员、有研发活动的要求,自办或联办专门研发机构。通过省、市、县(区、园区)三级联动,抓好“两清零“企业大排查、研发投入提升、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要素资源对接等服务工作,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专人对接,责任到人。

(四)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依托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等组建科技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选派科技特派员对口联系“两清零”重点企业,帮助规范科研经费归集填报,协助推动研发项目实施和研发机构设立运行。开展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聘”等流动机制试点,遴选一批有一定科研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链融合专员”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帮助企业凝练技术需求,解决技术难题。对科技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科技副总开展备案、考核,给予工作经费补助与奖励。

(五)加大企业研发平台建设。落实《支持开发园区创新平台建设方案》。促进开发园区和骨干企业自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梯次布局、多元投入,努力构建点面结合、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提升园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方面,重点支持淮北矿业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煤化工基地安徽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陶铝新材料方面,全面完成陶铝新材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任务,推动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推动华润金蟾联合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配方颗粒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推动安徽矿机申报矿业机电装备智能制造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新能源方面,依托安徽先进能源研究院建设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理士电源建设蓄电池汽车启停电池重点实验室。支持皖北煤电煤矿水害防治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爆破技术研究院爆炸能量利用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创建工作。依托临涣焦化、碳鑫科技、弘昌新材料、力幕新材料、中芬矿机、紫朔环境、中勘资源、瑞柏新材料等建设企业研发中心。

淮北市科学技术局(外国专家局)

202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