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4年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将继续面临机遇和挑战,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重要举措制定详细的分工方案,为科技下步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市科技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围绕全市“五群十链”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创新链,着力提升创新投入,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开辟淮北科技创新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再造淮北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五宜淮北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二)主要目标
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同比增长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完成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100亿元,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45亿元,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实施省市科技项目20项;争创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家,认定(备案)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个,认定“人才飞地”2个。
(三)重点工作
1.抓科技创新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淮北市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有效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增信、引导、牵引的杠杆作用,调动全社会科技投资积极性。2024年财政科技投入占比力争达到4.5%。二是用好金融资金。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强科技基础工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发挥安徽新兴产业基金作用,组织引导优秀项目入库,跟踪项目投融情况;落实“共同成长计划”,动态调整融资企业“白名单”,及时推介金融机构,优化企业融资渠道。
2.抓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建强各类创新平台。继续实施“一室一院一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行动,扩量提质。2024年争创省级创新平台3家,认定市级创新平台20家。二是推动“双创平台”提质增效。推动段园镇省际毗邻区产业园和高新区长城产业园孵化器建设,加强对孵化器运营机构的培训和指导。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网络,推动省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上海麦腾永联科创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孵化机构在淮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相山区在南京建立孵化飞地,促进我市与沪苏浙科技企业孵化器间的对接与合作。
3.抓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一是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继续推进“双倍增”、“两清零”工作开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建立研发机构。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目标数达到40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二是赋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铝基新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绿色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3个,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三是深入开展科技招商。聚焦我市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新材料和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未来产业谋划,主动对接招引“双一流”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来淮建立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大力推动科技招商。
4.抓产学研合作。一是深化与高等院所战略合作。常态化开展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加强工作对接,选派市煤化工基地1名年轻科技工作者至中科大资产运营管理公司挂职,专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战略合作协议落地生根。二是深化项目合作。市政府与中科大联合实施“鲲鹏计划”,2024年主要对接科技成果来淮转化落实,重点促使中科大与市煤化工园区协同创建中试基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度合作,提升陶铝新材料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水平,做大做强陶铝新材料产业链条,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陶铝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是深化企业与院所合作。做深做实安徽大市场淮北分市场、安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淮北分中心、淮海产权交易中心淮北分中心,做到每月有互动、每季有活动,每半年开展一次大型“双创汇走进淮北-高校专家企业行”“双创汇淮北企业走进高校”等活动,促进企业与省内外创新资源对接交流。2024年拟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以上。
5.抓科技人才引育。一是加大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力度。贯彻落实省“4.0版”、市“3.0版”人才新政,支持“人才飞地”、院士工作站建设。2024年,争取柔性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领军企业科技人才50名以上。二是支持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加快出台《淮北市级扶持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统筹基金、资金予以扶持。2024年,将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招引,纳入县区园区年度招商引资任务,全年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淮创新创业项目不低于5个。三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支持淮北矿业、理士新能源等优质企业联合沪苏浙高校院所等共建“人才飞地”、研发平台,建立研发孵化在沪苏浙生产、转化在淮北的互惠互利合作模式,吸引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快的科技企业落户淮北。加强淮徐对接,建立江苏淮海技术交易中心淮北站点,共享人才等科技资源。全年申报科技部、省科技厅专项不低于3项。
6.抓科技强农战略实施。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依托现有种子企业资源,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我市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围绕肉牛产业技术升级需求,积极布局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育种产业。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引领,构建以“模块化、流程化、工业化、信息化”为特征的育种体系,加快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专用特用新品种。2024年,引进省内外优势种业企业,扶持打造具有核心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2家;开展专用品种研发应用,支持打造蔬菜类非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地方品种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2-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