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4年上半年,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国家、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聚焦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成效良好。一季度赛马单项指标(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1;第一批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74家,1-5月份全市科技服务业投资额达1.3亿元,同比增长400%,全省排名第3;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83.97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67.28亿元,与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51.5%和359.7%;推荐申报2023年度省科技奖32项,省厅公示受理项目26项,位居全省第4位;我市科技工作在科技部、省科技厅、安徽科技等媒体报刊报道。
一、上半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一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召开2024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总结202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组织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召开2023年度民主生活会,为推动我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二是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制定实施方案,举行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专班,各级支部书记讲党课4次,赴濉溪石板街新四军第四师部旧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三是完成省委巡视和市委第二轮巡察整改。省委巡视涉及科技局牵头问题1项,制定整改措施3条,已整改完成。市委第二轮巡察市科技局党组,巡察反馈问题24件,制定整改措施数24条,已完成整改措施数24个。
(二)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强
一是创新“赛马”精准实施。实施科技创新季度“赛马”,定期实施考核数据统计及分析,制定市级季度“赛马”工作方案,分析创新指标,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上半年召开调度会2次。二是“两清零”精准开展。制定并印发《淮北市“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实施方案》,组织走访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投入企业13家,指导实施科技项目及填报研发投入统计,清零无研发投入企业10家。三是研发统计精准推动。调研骨干企事业单位40余家,举办研发投入专题培训会、政策宣讲会、加计扣除培训班13次,涉及企业300多家,培训技术和财务骨干近260人次,完成11家科研机构年报审核工作。完成年度科技统计开展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调查统计及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科研项目、人员、经费及年报统计工作。
(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
一是项目谋划实施更加精细。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建立科技创新项目库,入库项目26个。谋划凝练“十五五”省级规划重点项目、国家超长期国债项目5项,凝练并申报省重大项目7项。开展2022年度15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和2个“揭榜挂帅”项目中期评估,16个项目通过专家评估。二是政策奖补体系更加优化。兑付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奖补项目资金2390.85万元。落实审计整改,规范科技资金使用,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提升财政资金绩效,开展2020-2023年度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定2024年市级科技政策扶持资金预算,推动出台2024年度科技产业扶持政策17条。
(四)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
一是创新主体加快培育。部署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协调解决申报问题,联合开展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第一批推荐申报高企74家,预计第二批推荐申报高企50家左右。二是产业招商有效推进。推进储能和动力电池产业链产业招商,加大外出招商力度,帮助项目落地开工,截至目前认定有效线索5条。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调研我市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现状,制定2024年度人工智能产业招引方案及产业发展计划,加大人工智能产业项目招引力度,1-5月份共有人工智能产业投产项目1个,投资1.2亿元。签约项目5个,投资金额14.46亿元。三是科技服务高效提速。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深入摸排科技服务业项目,1-5月份全市科技服务业投资额达1.3亿元,同比增长400%,全省排名第三。
(五)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快
一是平台创建提前谋划。围绕我市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通过深入企业走访、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宣传、指导14家企业准确把握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创建要求,积极推进各类创新平台申报。推荐淮海新材料、标王农牧2家单位争创省级产业创新研究院,指导中勘资源公司建设地质灾害处理工程研究院。二是平台建设提质增效。推进淮北师范大学合成化学与利用、污染物敏感材料与环境修复2个省重点实验室重组;摸底我市新型研发机构、省外资源在皖设立研发机构情况,跟进相邦复合材料等新型研发机构、2023年度获批的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产业研究院单位等建设运行情况。优化上海交通大学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管理,制定上海交通大学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资金管理办法,优化陶铝研究院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组织启动陶铝研究院2023年度绩效考核。
(六)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持续凸显
一是产学研合作落地见效。深化中国矿大、中科大、安徽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10次,签订合作协议263项,金额达9300余万元。成功举办“安徽双创汇科技成果春季(相山)专场对接会”,高校院所专家团队、企业代表等140余人参加,现场发布高精度激光成像光刻微纳制造技术等6项成果产业化项目,赵振东院士生物育种工作室项目、煤泥清扫过程中煤泥与水快速分离装置设计项目等5个合作项目成功签约。筛选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452项向企业推送,科宝生物与江南大学“生物酶工程新技术绿色高效制备胆红素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达成合作。我市3项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化项目顺利通过省厅验收。二是孵化器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全市孵化载体赴徐州考察学习,加强孵化载体管理和评价,对接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在相山区建设孵化器,邀请江苏星火来淮考察矿山集电子产业园、段园镇孵化基地等。三是徐淮合作紧密关联。制定《市科技局徐淮合作帮扶工作要点》,学习徐州科技工作先进经验,在专家库共享,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上半年累计互动交流7次。
(七)优秀科技人才队伍持续集聚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淮政办〔2024〕5号),赴滁州、芜湖考察学习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育经验,赴上海市招引科技人才团队,加快推进人才团队认定工作细则制定,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提供支持。二是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上半年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24件、当前持有效工作许可外国人数量28人。精准选派“科技副总”,全市已签约“科技副总”21名,2名“双链融合专员”获省科技厅表彰。濉溪鲁研种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淮北瑞德磁电科技有限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苏海林教授签订高层次人才团队协议。三是人才飞地建设加速。推进“濉溪—南京飞地孵化器及科创中心”、“沪淮科创协同中心”、淮北高新区南京科创中心(待签约)等人才飞地建设;指导安徽路特威智能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在合肥设立合肥技术公司。四是校企联育启动运行。推动安徽(淮北)高等研究院实体化运行,参加2024年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生招生计划,建立企业项目进度、高校项目合作两个信息库,建立“一生一案”研究生管理服务台账。
(八)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一是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制定并出台《淮北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开展淮北市首次科技创新券发行工作,首期计划发行286.66万元。发布2024年科技型企业融资“白名单”企业611家,为安徽路特威智能机械工程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1.06亿元;开展科技再贷款及科技型企业积分制工作,分两批向省科技厅申报科技型企业再贷款需求144项。二是科技普及提高认知。联合印发《关于举办2024年淮北市科技活动周的通知》(淮科〔2024〕9号),活动周期间服务全市企业180余家,开放科普场馆45场次,科普宣传活动50余次,举办科普讲座3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报道宣传80余篇,参与活动人员30000余人次。2024年,新增3个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总数达到6个。完成2023年度科普统计工作,组织我市96家单位调查科普资源投入状况,共6大类139个指标,监测我市科普工作运行状况。
(九)科技助农惠民效能持续提升
一是科技特派员+持续增效。及时调整全市科技特派员队伍,全市共选派科技特派员428名,确保对308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29个)开展“一对一”对口服务,实现全市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各级科技特派员开展种养殖技术专题培训160余次,培训农民5600余人次。开展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基地绩效评估工作,5家获批优秀示范基地。二是技术平台衔接有效。推动永民种业、双收种业与安农大联合共建大豆优质抗逆种质创新与应用、小麦特异种质创新与应用实验室;安徽标王农牧与安农大合作建立黄羽肉鸡品种选育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三是项目支撑有力。围绕合成生物、作物育种征集农社类重大项目12项;组织开展2024年度安徽省科技特派员赋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项目,凝练1个项目推荐省厅,强化项目示范带动,提高农社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二、目前存在问题
我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为国家贡献能源的同时,自身发展存在产业单一、创新要素不足、中小型企业活力不足、创新主体薄弱等短板弱势。
(一)创新主体培育动力不强。科技型企业主要依附于资源型企业或大企业生存,比如煤炭机械制造、铝基企业,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双重偏差,2021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699家,2022年底665家,2023年底675家,目前仅有610余家,呈减少趋势。科技创新需要众多科技型企业参与,激活微观经济主体,提高配置。
(二)科技创新平台产业贡献度不高。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9家,占全省总数2.56%,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占全省总数0.94%,缺乏省级以上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原创基础研究能力较弱。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仅2家,且孵化能力较弱,依托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中小科技企业成长缓慢,未形成梯队培育体系,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
(三)科技人才引育难度较大。受经济水平限制,科技资源相对缺乏,产业基础较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等市情实际,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高,而且城市间人才竞争加剧,虽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一批人才,但是高层次人才招引难、留住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全面推进科技改革工作,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计划出台《淮北市科技创新进步条例》,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施规上制造业研发投入清零工作,推动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科技研发等活动。推动出台《关于以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统领促进科技创新水平全面提升的实施意见》,加快我市创新型城市高水平建设。组织实施市级创新“赛马”工作,营造加速科技创新的争先氛围。
(二)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支持孵化载体建设,开展“双招双引”,吸引优秀项目来淮落地转化,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提升孵化成效。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外脑”,进一步密切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开展双创汇活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联合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引进优质科技服务机构来淮服务企业,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助力。
(三)持续推进创新主体培育。辅导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落实奖补兑现,提升申报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规上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及研发机构“两清零”行动。联合财政、税务等开展工作磋商,共同发力提升高企数量。加大外出招商力度,招引更多储能和动力电池、人工智能项目。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人工智能项目在我市落地。
(四)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构筑高能级平台,支持安徽理士新能源、紫朔环境、科宝生物、合众机械等企业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淮海实业集团公司联合中南大学争创安徽省煤矸石制备新型胶凝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淮北矿业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对标打造省级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中勘科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研究院打造示范工程。支持德兰合创、宝隽机车部件等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不少于20家,建立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打造创新平台梯次建设升级机制。
(五)持续加强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强化项目管理,实施对科技项目全过程诚信监管,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科技创新项目库,推动2023年度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立项并落实首期财政支持资金;联合出台科技资金管理办法;开展2023年度科技政策奖补兑现及科技创新券兑现工作;制定并印发2024年产业扶持清单实施细则;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六)持续加强科技人才工作。落实《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持续跟进深圳龙境高清连接器、无锡轻大食品装备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做好深圳普利凯EEP、元禾泰盛铝灰资源化利用等已签约项目帮扶工作。完善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认定工作细则,启动淮北市首批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认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