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2025年市政府二季度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表
任务项 | 重点工作内容 | 牵头责任单位 | 二季度任务分解 | 二季度进展情况 | 完成状况 | 备注 |
19 | 以科创加速器中试基地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提升行动。 | 市科技局 | 协助淮海实业集团公司梳理科技创新情况和研究特色,联合高校院所争创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跟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 1.指导协助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聚焦煤矸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与中南大学、安徽淮海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建矸石基生态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企业尽快投产; 2.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安徽(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做好省技术创新中心定期评估工作准备; 3.5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方宗泽带队开展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1号议案督办工作,调研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4.组织相邦新材料、淮矿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融合创新。 |
序时推进 | |
20 | 全年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3家以上,认定市级创新平台20家。 | 市科技局 | 根据省科技厅工作安排,组织申报省企业研发中心、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省级创新平台,审核推荐上报。 | 1.4月16日,省科技厅发布《关于立项组建安徽省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的通知》(皖科平台秘〔2025〕96号),我市申报的安徽省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立项,为全省首批10家之一。6月12日,特色产研院建设计划任务书通过专家评审论证。 2.启动2025年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申报认定工作,经县区(园区)初审、平台查重、专家评审等,5月22日推荐新兴皇苑新能源、柳丰种业等10家企业申报2025年省企业研发中心,待省科技厅确认。 |
序时推进 | |
21 |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强产业技术需求动态发布对接,深化与中科大、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产学研项目300个,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50亿元。 | 市科技局 | 调动安徽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淮北分中心专业力量,帮助企业凝练技术需求,实施产学研合作50项,技术合同交易额40亿元。 | 1.起草《推进市校合作工作意见》,制定《淮北市企业高校行》活动方案,与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大、中国矿大等高校深化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21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2.9亿元。 2.6月30日,市政府与北京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北京科技大学新型复合材料项目落地淮北转化。 3.联合市科产投,多次与西安交大对接科技园建设,争取7月份完成签约。 |
已完成 | |
23 | 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开展“两清零”行动,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28亿元以上。 | 市科技局 | 1.启动科技攻关项目征集工作,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企业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以项目撬动企业实施研发投入;2.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及时兑现政策资金,推动科技创新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3.推动科技金融助力创新和研发。发布科创企业“白名单”,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实施“共同成长计划”,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 | 1.以市政府名义推荐省重大专项3项,入库技术攻关项目9项; 2.兑现科技创新券补助38万元; 3.发布科技创新白名单,5月份组织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开展银企对接会,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流程,推动金融助企; 4.深入入走访调研实施“两清零”行动,截止目前清零五研发活动企业24家,无研发机构企业7家。 |
已完成 | |
27 | 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与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 市科技局 | 完成安徽高等研究院2025年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工作,与东华大学等高校开展常态化交流合作。 | 1.5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方宗泽带队督办1号议案,赴淮北分院调研建设情况; 2.4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文带队赴淮北分院调研建设情况。5月下旬,分别向市委深改委第14次会议、市人大主任会议汇报建设进展; 3.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建设实施方案》及支持措施建议方案,发放6个月政府奖学金102万元,储备紫朔环境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多污染物协同脱除陶瓷催化滤管研发与应用”等2026年项目22个; 4.2025年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工作已基本完成。 |
序时推进 | |
28 | 支持淮北师范大学、淮北理工学院聚焦全市主导产业,优化专业设置,推动市校深度融合。 | 市科技局 | 培育淮理工市级重点实验室,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凝练技术需求,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实施产学研合作10项。 | 1.支持淮北理工学院高质量建设淮北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技术重点实验室、淮北市人工智能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根据每两年开展的绩效评价结果,对照《产业扶持政策》给予政策兑现; 2.发挥学校在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优势,计划组织合众机械等本地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共同凝练创新平台建设需求; 3.实施产学研合作4项。 |
序时推进 | |
31 | 打好人才“引育用”政策组合拳,“免申即享”兑现各类人才补贴,招引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8个以上。 | 市科技局 | 联动县区园区按照《淮北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淮创新创业实施细则(试行)》招引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启动2025年第一批淮北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评审。 | 1.发布《淮北市2025年度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申报的通知》,安徽元禾泰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普利凯(安徽)新材料有限公司拟申报2025年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项目; 2.推进安徽卓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兑现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债权投资奖励工作; 3.引育谢建新院士等6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地淮北。 |
序时推进 | |
32 | 实施柔性引才模式,发挥人才飞地作用,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市科技局 | 落实《淮北市“人才飞地”管理办法》,引导企业深度对接高校院所研发人员、科技成果等科技创新资源,共建人才、研发飞地。 | 指导合众机械、享耀新能源、伯华氢能源等企业在合肥、常州、苏州等地建设人才、研发飞地,对标市“人才飞地”条件培育建设,通过与当地高校院所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提升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一批科研成果在淮落地转化。 | 序时推进 | |
36 | 积极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及头部企业合作,布局智能采矿机器人产业,促进煤炭绿色安全开采。 | 市科技局 | 积极推进哈工大、安理工与头部企业对接,推进校企核心技术研发 | 1.积极推进合众机械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建重点实验室; 2.遴选企业技术需求向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大学推介,围绕煤炭绿色开采、机器人控制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与高校在淮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7项。 |
序时推进 | |
58 | 积极推进区级工信、科技等部门与开发区合署办公,就地就近为企服务。 | 市科技局 | 1.赴杜集区了解调研未实现合署办公的具体情况; 2.拟走访企业10家。 |
1.杜集区经济开发区企业约占全区企业四分之一,鉴于全区企业分布情况,杜集区科技局全部搬到经济开发区办公不利于服务全区其他镇办企业。为服务好经济开发区,杜集区科技局计划安排业务骨干与开发区经济发展部合暑办公。 2.结合“访企入村”工作要求,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局领导班子联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八条”措施,建立“领导联系+科室服务”的市县两级联动机制,压实主体责任,助企对接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走访企业18家,在高企申报、企业培育、项目需求对接等方面积极服务企业。 |
序时推进 |